由57年前的一次學術報告引發的當今思考
李成保 2019年4月24日
在大學畢業前夕的一天,即1962年7月5日,在學院辦公大樓的禮堂里,畢業班全體同學聽了沈陽農學院付院長陳恩鳳教授談“怎樣進行科學研究”的報告。在當時,我只覺得報告內容很全面,思路十分清晰,將來對我一定有用,所以我作了詳細記錄?,F在回想起來,這一報告所表達的理念,是我50多年來科研實踐一貫遵循的指導思想,使我的科研人生受益匪淺。在這里我要由衷感謝陳恩鳳教授當年所作的博大精深、深入淺出的有關科研方法論的先導性報告。雖然時間已往前推移了57年,但這篇報告的主旨仍熠熠生輝,光彩照人,對如何開展科學研究工作在方法學上提供了精準全面的指導,不失為是一篇傳世佳作,值得當今將要和正在從事科研工作的青年學子一讀再讀。為此,特將由作者當年記錄未經報告人審閱的報告全文呈獻給大家(見附文),作者希望該文能對當今的科研人有所啟迪,努力爭做“三嚴”“三實”的科研工作者,在這偉大的時代,認真做好你的科學研究工作,為民族復興作貢獻。
在當下的科研生態環境下,對照該報告的理念,引發了許多的思考。開展這方面的討論,我想是有益的。
(一)急功近利盛行
當你進入當下的研究機構,就可看到年輕的學子們,不是忙于做實驗,就是在操弄計算機,求得趕快出論文,可以說是忙得不亦樂乎。透過這個表面現象,不難發現當下科研生態的真容。由于急功近利已成為時尚,不注意試驗方法的特點和正確度;在工作態度上缺乏嚴肅認真、勤勞踏實、一絲不茍的精神。處于中年的導師們很少出現在科研第一線,而是集中精力忙于爭項目、爭經費,忙于匯集材料寫總結報告,應付交賬了事。這種急功近利的歪風實在是已經到了不得不煞的時候了!你說是不是?
(二)排斥反常結果
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,在科研實踐中,對于重復出現的反常結果,非但不能排斥,還要特別注意這一反?,F象。不是由于錯誤所導致的反?,F象,將預示著新規律的揭示,這就是科研創新力之所在。
為了修復被污染的土壤,去年我去田間作了多達14個不同處理的大田小區試驗,年終得到的試驗結果與原來設想的剛好相反。同事們都排斥這樣的結果,覺得很不理想,白花了錢,白做了一年的試驗。然而我的看法與眾不同,雖然試驗結果否定了原來的設想,由“正概念”變成了“負概念”,但由這一“負概念”引發了顛覆性的土壤修復意識。我相信,由于這一反常結果的出現,對于大片為重金屬污染的土壤,將會找到新的修復措施。
(三)走棄研從政之路
科學研究要實現創新主要靠人才,一個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是個漫長的過程,因此,科研人才是國家的財富,是一個國家競爭力的體現,受到國家與人民的特別器重。在這樣的氛圍中,科研人才,特別是海歸式的高端人才,理應安下心來潛心搞研究,做到有所發現、有所突破,在自己的研究領域內作出應有的貢獻。然而實際情況并非如此,在某些領域,有個別的頂尖首席專家,雖然擔任了一個單位、一個部門的學術帶頭人,但并沒有安下心來潛心搞研究,似乎是在見風使舵,一有機會就離棄科研崗位,走從政之路。
如果資環領域真的沒有什么可研究的,那土壤、水環境的完全修復都已實現了嗎?不同壤上不同作物的精準施肥是否業已解決? 答案是否定的。因此,當下的科研戰線需要改革,使之風清氣正,回歸到正常的科研生態,為科技創新、科技強國作出實實在在的貢獻。
[附文]
怎樣進行科學研究
陳恩鳳
一、奠立基礎
掌握必要的基本功,具有一定的想象力?;竟ΠㄖR基礎、操作基礎,就是手腦并用,必須在學校里就打好,以后只是補充提高?;A必須踏實,且有一定的廣度。寧可在開始時就打好,便于以后更好地工作。這一工作不能拖,越快越好,只有在良好的基礎上才能很好地深造。知識基礎就是所學的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;操作基礎就是各種實驗操作。兩者結合起來就是學好的基礎。此外,還有文字基礎,包括外文基礎和中文基礎,一定要有外文基礎。要掌握基本功主要靠自己的努力,當然適當的督促也是需要的。要學好必須要自覺,單靠老師是不行的。掌握基本功不能急于求成,先要找一些笨的功來學,踏實地把基礎打好。想象力就是獨立思考。
二、怎樣入門
依靠閱讀文獻,這是靜的;依靠導師的指導,這是動的。兩者比較起來,主要依靠閱讀文獻,這是隨時需要的。這是指閱讀有關研究課題的文獻,目前有文摘。查文獻不是頂費時的事,過了這個階段,以后就是積累的階段,過了3—5年后一定要掌握這課題內的全部資料,否則就算不上入門。閱讀文獻就是古代、就是錯誤的文獻也得閱讀。這對培養獨立思考、熟悉本學科的發展過程有極為重要的意義,先狹窄后寬廣。一個科學家、一個哲學家非有廣泛的基礎不可。人想一桿子到天頂是不可能的。對于導師要求不能過高,因為現在導師很少,要看到導師的一技之長,要虛心向導師學習。導師能指出方向,教給方法,提出預見性,避免盲目性,幫助你少走彎路。導師的指導只是指點方法。我們要學習導師治學的經驗和方法,主要還是靠自己的主動鍛煉。與導師的關系不是師生關系,而是半師半友的關系,青年人不膽怯,老年人不岐視,因為一定是青出于蘭勝于蘭。青年人對導師在禮貌上要客氣,在學識上對就對,不對就不對。對于搞科研的青年人,依據工作能力的不同要分清獨立、半獨立和未獨立的,加以不同幫助和啟示。
三、選擇題目
選題的依據,自然科學主要認識自然、改造自然,選題要從生產需要出發。生產需要包括當前生產需要和未來生產需要。歐洲農業科學研究一般走在生產前面10—15年。選擇課題要結合自己的專長,自己的興趣,當然也要考慮到祖國的需要。主題和付題問題,是因人而異,對初搞科研的人只選一個主題,對能獨立搞科研的可選擇一個主題帶一個付題;但在同一時間內只能選一個題目;在搞主題之余可考慮考慮付題,找找門路。有的科學家一生只做一個題目的也有。
四、工作方法
一方面要掌握科學方法,一方面運用先進技術,如作田間試驗要講究科學方法,運用先進技術。對于物理、化學、生物的分析方法要注意方法的特點和正確度。掌握一個科學方法不是簡單的事,須事先校正方法,然后使用之。運用先進技術,如同位素法,就可能大大加快科研的進程和增強結果的正確性。在目前要充分利用已有條件,積極創造有利條件。
五、工作態度
嚴肅認真,不弄虛作假;勤勞踏實,不投機取巧。試驗結果要有重現性,什么試驗結果就是什么結果,決不能主觀意造。任何試驗結果都有誤差,絕對正確是沒有的。出了什么數據就是什么數據,不能主觀更改。要自己動手,自己進行仔細的觀察記載??茖W數據是分析問題的依據,是原始材料,一旦搞錯,那一步錯,步步都錯,損失很大,因為原始材料是一去不復返的??茖W研究要求正確與實用相結合;方法既要精確又要實用。二者關系是辨證的,片面強調是不行的。
六、探索途徑
分主觀上探索——樹立假想、假設,客觀上探索——進行分析、完善。二者結合預期得到一定的成果。假想是有一定依據的,但不是充分依據,可能是成功,也可能是失敗,從失敗中得到成功。搞科研總得有些假想,有所依據才能進行研究。注意反?,F象,其出現一是錯誤造成的,一是新事物的出現??茖W研究中問題層出不窮,解決了一個,又出一個,最后出現了新事物。
七、分析問題
分析得深入、全面,要集中思考也要多求旁證,使問題考慮得深入、全面。具體說要很好整理資料,編寫論文報告,要詳細地研究各種數據,繪制成各種圖表,聯系起來得到概念,由概念推理出各種合理的結論,同時收集各方資料進行旁證。在推理的時候一定要選擇腦筋最清醒的時候,想好以后盡快把它寫下來,然后再去粗存精。不但想的過程,就是寫的過程也是一個反復的過程。
寫好總結作報告,人人要參加,這是鍛煉提高的好機會,決不能錯過。
八、求得成果
一方面要修正錯誤,另方面要堅持真理,發動群眾,多提意見,虛心聽聽人家的意見,不要忙于發表,不要怕過時。經過大家討論是對的,就要勇于堅持真理;不要怕受岐視、打擊(這在過去尤為重要),真理剛出現往往不易為大家所接受。
科學研究是創造性工作,一定要主動鉆研,有了鉆研精神,事情就好辦了。鉆研精神是逐漸培養起來的。研究人員要了解題目的產生,掌握必要的資料,然后才會有一些探索的途徑,看到題目發展的可能;然后才可能對題目有信心、有決心,有動力去進行研究,產生濃厚的興趣。主動鉆研是有來源的,不是盲目的。只有具有主動鉆研的人才能對這門科學入門。對我們來講,主要是培養主動鉆研精神。
感謝博主,喝杯咖啡~
還沒有人發表評論